中国军政新闻历史分析
真实而真正完整的鲁迅
周树人 1881年9月25日 - 1936年10月19日
5 Comments on "鲁迅 – 真实而真正完整的鲁迅"
触目惊心的鲁迅
人人都不止一面,鲁迅也不例外。有些轶事未必全是铁证如山,但也未必尽属空穴来风。至少,它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。
1915年,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,日本逼袁世凯政府签《二十一条》。这条约人人都知道:等同于卖国。袁世凯老奸巨滑深知其中利害,不愿一个人背锅,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表示同意——不签名也可以,辞职走人便是。
时任教育部公务员的鲁迅,毅然签下了大名。
所以后来鲁迅的论战对手陈源(陈西滢),对此嘲讽一针见血:“鲁迅爱国?他爱的是日本国吧!”
MORE: http://news.creaders.net/history/2017/02/14/1786764.html
蔷薇
当鲁迅离世后被誉为“民族魂”之后,其弟周作人曾说:
“现在人人捧鲁迅,在上海墓上新立造像——我只在照相上看见,是在高高地台上,一人坐椅上。虽是尊崇他,其实也是在挖苦他的一个讽刺画,即是他生前所谓思想的权威的纸煳高冠是也,恐九泉有知不免要苦笑的吧。要恭维人不过火,即不至于献丑。”
所以真实的鲁迅,即便小说写得确实不错,但究竟真的是那根光芒万丈的民族嵴梁,即便过了八十年,也是谁也说不清楚。
pzzdm 今天 07:00 鲁迅同志的思想和行为跟毛泽东同志高度一致么
尹吉普 今天 06:30 这种讨论应该继续,还历史人物其本来面目
正义永在 2017年02月14日 22:16 鲁迅其实对中国和国人是恨铁不成钢。我们谈到他和日本的关系,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。历史上,1937年以前的中日关系,在总的宣传上是睦邻友好,两个东亚国家携手共进。那个时候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认为日本是中国的敌人。
鲁迅“偷窥”羽太信子洗澡的真相
文坛上传言“鲁迅偷窥周作人太太洗澡”的事情,总是影影绰绰的,没有实证 ,但鲁迅和周作人的失和,却是千真万确的。因为,在鲁迅和周作人失和前,两人的关系非常之好,又是兄弟,非经重大的事件,是没有失和的原因的。而且的当时,鲁迅又是则然一身,难免对女人有冲动。 …
周作人的自白:关于那件事我一向没有公开过,过去如此,将来也是如此,在我的日记上七月七日项下,用剪刀减去了原来所写的字,大概有十个左右,八月二日记移住砖塔胡同,次年六月十一日的冲突,也是简单的记着冲突,并说徐张二君来,一共都不过十个字。(《知堂回想录》周作人)。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AxMTAxMzUwMw==&mid=200898294&idx=7&sn=d3b12c9220d22956f6d10c063311141a&3rd=MzA3MDU4NTYzMw==&scene=6#rd
周作人:横遭历史掩埋的悲悯情怀
在新文化运动四巨之中,周作人处世最低调,文章最平和,但表达的人文思想最深刻,抵达的审美境界最高远。一九一八年十二月,周作人发表在《新青年》上的成名作《人的文学》,出手不凡,高屋建瓴。此文是继陈独秀《敬告青年》之后又一个历史性的人文宣言,并且,其文化视野比《敬告青年》更开阔;其表述的自由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,对于白话文学运动具有灵魂意义上的经典意味,倘若可以把《文学改良刍议》看作躯壳建构、把《文学革命论》看作是造势的话。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e421d5f0102vbeb.html
Leave a Reply
5 Comments on "鲁迅 – 真实而真正完整的鲁迅"
触目惊心的鲁迅
人人都不止一面,鲁迅也不例外。有些轶事未必全是铁证如山,但也未必尽属空穴来风。至少,它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。
1915年,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,日本逼袁世凯政府签《二十一条》。这条约人人都知道:等同于卖国。袁世凯老奸巨滑深知其中利害,不愿一个人背锅,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表示同意——不签名也可以,辞职走人便是。
时任教育部公务员的鲁迅,毅然签下了大名。
所以后来鲁迅的论战对手陈源(陈西滢),对此嘲讽一针见血:“鲁迅爱国?他爱的是日本国吧!”
MORE:
http://news.creaders.net/history/2017/02/14/1786764.html
蔷薇

当鲁迅离世后被誉为“民族魂”之后,其弟周作人曾说:
“现在人人捧鲁迅,在上海墓上新立造像——我只在照相上看见,是在高高地台上,一人坐椅上。虽是尊崇他,其实也是在挖苦他的一个讽刺画,即是他生前所谓思想的权威的纸煳高冠是也,恐九泉有知不免要苦笑的吧。要恭维人不过火,即不至于献丑。”
所以真实的鲁迅,即便小说写得确实不错,但究竟真的是那根光芒万丈的民族嵴梁,即便过了八十年,也是谁也说不清楚。
pzzdm 今天 07:00
鲁迅同志的思想和行为跟毛泽东同志高度一致么
尹吉普 今天 06:30
这种讨论应该继续,还历史人物其本来面目
正义永在 2017年02月14日 22:16
鲁迅其实对中国和国人是恨铁不成钢。我们谈到他和日本的关系,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。历史上,1937年以前的中日关系,在总的宣传上是睦邻友好,两个东亚国家携手共进。那个时候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认为日本是中国的敌人。
鲁迅“偷窥”羽太信子洗澡的真相
文坛上传言“鲁迅偷窥周作人太太洗澡”的事情,总是影影绰绰的,没有实证 ,但鲁迅和周作人的失和,却是千真万确的。因为,在鲁迅和周作人失和前,两人的关系非常之好,又是兄弟,非经重大的事件,是没有失和的原因的。而且的当时,鲁迅又是则然一身,难免对女人有冲动。 …
周作人的自白:关于那件事我一向没有公开过,过去如此,将来也是如此,在我的日记上七月七日项下,用剪刀减去了原来所写的字,大概有十个左右,八月二日记移住砖塔胡同,次年六月十一日的冲突,也是简单的记着冲突,并说徐张二君来,一共都不过十个字。(《知堂回想录》周作人)。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AxMTAxMzUwMw==&mid=200898294&idx=7&sn=d3b12c9220d22956f6d10c063311141a&3rd=MzA3MDU4NTYzMw==&scene=6#rd
周作人:横遭历史掩埋的悲悯情怀
在新文化运动四巨之中,周作人处世最低调,文章最平和,但表达的人文思想最深刻,抵达的审美境界最高远。一九一八年十二月,周作人发表在《新青年》上的成名作《人的文学》,出手不凡,高屋建瓴。此文是继陈独秀《敬告青年》之后又一个历史性的人文宣言,并且,其文化视野比《敬告青年》更开阔;其表述的自由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,对于白话文学运动具有灵魂意义上的经典意味,倘若可以把《文学改良刍议》看作躯壳建构、把《文学革命论》看作是造势的话。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e421d5f0102vbeb.html